东湖评论:夏粮丰收为端稳“中国饭碗”注入底气
(资料图)
近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,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923亿斤,虽比去年略有下降,但仍居历史第二高水平。今年5月,北方小麦主要种植区出现大范围、长时间的阴雨天气,尤其是河南遭遇了10年来最严重“烂场雨”天气,让今年的丰收显得格外不易,但也为端稳“中国饭碗”注入了底气和信心。
粮食稳产的底气,藏于牢固的“耕”基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坚持了最严格的“长牙齿”耕地保护硬措施,坚决防止耕地“非农化”、粮田“非粮化”,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,鼓励利用“四荒”资源,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。我国耕地总量已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,夏粮播种面积更是连续三年实现增长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”。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稳步推进,截至去年年底,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,2030年将建成12亿亩,粮食安全的“耕”基必然越来越牢固。
粮食增收的信心,源于先进的科技。历史实践证明,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推动农业生产跨越发展。铁质农具让黏硬的土地可耕种;农药化肥让粮食单产成倍增长;农业机械让农业生产变得高效省力……如今,农业科技日新月异,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模式不断涌现,高效、集约、环保的智慧农业、设施农业突破了“靠天吃饭”的限制。近十年,全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提高到超过61%,并呈增长趋势。粮食单产仍有很大提升空间,薄地变“良田”仍有巨大潜力,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发生,粮食增产的信心必将越来越强。
不论是耕地保护、农田建设,还是农机研发、良种选育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。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二十年聚焦“三农”问题,今年的一号文件对“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”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明确部署。各级地方政府围绕加快推进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落实落地,出台了大量保障政策,并在乡村道路、农田水利、农业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,仅2022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893亿元,同比增长44%,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空前提高。在众多利好政策的鼓励引导下,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农业服务,农企合作、订单农业等高效模式逐步推广,浓厚的重农强农氛围,为建设农业强国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放眼沃野田畴,新设施、新农田正在建设,新农机、新农人身影忙碌,新种子、新禾苗茁壮生长,新希望、新丰收不断孕育。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,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已全方位夯实,“中国饭碗”必定越来越满、越来越稳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韩元元(襄阳南漳)
责编:丁楚风